虽然叫老年福祉学院,但就读的都是朝气蓬勃的90后。专业的正式名称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教授介绍表彰会的目的,旨在关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成长,拓宽养老专业招生规模和形式,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养老服务行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青春养老人,点赞
“刚做护理员的时候觉着日子特别痛苦,先不说每天干了多少活,单是每天早上六点半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就够让我受不了,那时候我每天早上起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真是不想活了’。”贾凇说。老年福祉学院2011级毕业生贾凇,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千禾颐养家苑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他从2013年年底在千禾实习任护理员岗,对自理、失能、失智老人进行照护,现在的职位是千禾颐养家苑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经理助理。
贾凇做护理员时,接触的最多的是失智老人,单位有一个专门的失智区,护理员们叫它记忆小镇,里面有很多的失智也就是痴呆老人。“里 面的爷爷奶奶叫我什么的都有,有说我是她女儿的,有叫我妹妹的,有叫我大姐的,还有叫我妈的,称呼多的只有大家想不到,没有她们叫不出来,照顾她们的时候,得随时做好挨打挨骂,被泼水和被吐口水的准备,因为她们的行为已经不受自己控制。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像哄宝宝一样哄他们,她们说什么我接什么,做什么我看着,保证她们在我的视线范围内,保证她们不发生危险,闹哄哄的一天下来,晚上回去一句话都不想说。”贾凇回忆道。
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干什么,认为自己满腔热血确没用武之地,觉着自己是匹千里马,但是没有人发现。这是贾凇当时的想法。
后来主管把新开的一层楼单独分给了贾凇和另外两个同学。三个人三班倒照顾一层楼的13位老人。
贾凇还记得,那一楼层走廊长170多米,住了13位老人,有高龄的,有吸氧而且基本卧床的,有脾气古怪的,有神经衰弱受不了一点响声的,还有癫痫的,小儿麻痹。
照顾的老人中还有一位很特殊的奶奶,她每天基本不间断地吸氧,每次呼叫间隔不会超过10分钟,但基本没什么事,有时候甚至只是帮她拿一下遥控器,这让贾凇很恼火,后来贾凇就和小伙伴一起琢磨奶奶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猜奶奶可能只是没有安全感,想让大家多去看看她,然后大家就每隔一会就去看看,时不时和她聊聊天,后来,奶奶真的就不经常呼叫了。
奶奶很脆弱,上夜班的时候,走廊那么长,算上贾凇只有14个人,空荡荡,静悄悄,照顾奶奶的时候贾凇很害怕。贾凇给自己订了闹钟每20分左右提醒一次,去看奶奶需不需要帮助,还有没有呼吸,每天晚上都是这样,就怕一不小有什么突发状况。
时间久了,爷爷奶奶们对贾凇很依赖。实习结束前奶奶身体不太好,贾凇和奶奶说,我们实习结束了,要回家一个月。奶奶说:“我快不行了,你们别走,不然我就看不见你们了,我会想你们的。”当时贾凇认为奶奶在闹脾气,哄哄奶奶就走了,等到再回来的时候,奶奶竟然真的去世了……听到消息的时候,贾凇觉着头皮特别麻,整个身上都僵僵的,特别伤心。现在也会偶尔想想,奶奶去世前没有见到贾凇,会不会觉着有那么一点遗憾。
经历了最初的磨练,现在贾凇走上了管理岗。但他说:“做护理员的时候,整天都在想着我什么时候可以去管理岗,我什么时候可以早八晚五,我什么时候可以不再做这些事情,等到真的到管理岗的时候,却发现我竟然那么怀念那个时候,那么想回到那时候,那段日子是我长这么大,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我发自内心的认为可以给那些老人带来快乐我是幸福的。那种感觉是管理岗带不来的,只有在做护理员的时候才会有那种感觉,会为自己骄傲。”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