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速列车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宛如“飞龙之脑”,决定并指挥着列车的一举一动。正是它,为一条条金属长龙赋予了生命和智能,使之能够畅意驰骋。
为我国高铁成功装上“中国脑”的,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飞龙战队”,成员共64人,他们就是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发团队。日前,这个团队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拍案而起
4月1日,见到这个研发团队带头人常振臣时,他刚从医院打完针赶回单位,正带领麾下猛攻“工业以太网技术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希望使我国率先占领这一世界最新技术高地。
“2004年技术引进之初,外方只提供编好的列车网络控制软件,由于完全搞不清原理,装有‘外国脑’的列车一旦运行中出了问题,我们只能小复位、大复位、超级大复位,每次祭出这‘三板斧’,都感觉特别耻辱!”提起当年起步之艰,队员们不胜感慨。
与硬件不同,网络控制系统很多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想破译这个神秘的“黑匣子”,难于上青天。面对外方严密的技术封锁,常振臣率队拍案而起,根据合同据理力争,千方百计拿到了相关逻辑图。然而,打开一看,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3000多页图纸,密密麻麻全是意大利文!我们无一人懂意大利语,为了技术保密,也不能请翻译,大家就人手一本词典,一个词一个词查找,再通过试验一步步解析。苦战8个月后,终于厘清了基本的逻辑关系!”队员康成伟介绍。
首战告捷,还未及松口气,最初引进的动车组因不服中国水土,一大波难题又接踵而至。可哪怕是要求外方作一丁点儿的技术改进,都要动辄等候数月,还要支付不菲的费用。
“中国高铁等不起!更不能受制于人!”怀抱科技报国之心,这支血气方刚的团队再次拍案而起,开启了自主研发的伟大征程。
为全面掌握世界一流网络控制技术,队员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全都变成了疯狂的“学习机”。每晚,人人都在电脑前挑灯夜战;每个周六,大家都会雷打不动赶到公司,交流业务、听“教官”常振臣讲课;每个外出学习者,回来后也都会及时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
“为印证一个数据,往往要进行上千次实验;想搞清一个问题,常常要跟车行驶几十万公里。”队员李海龙呵呵一笑,“为了中国高铁,我们是把‘身家性命’全押上了!”
死磕到底
就在大家奋起攀登之际,装有“外国脑”的CRH5型车出现了系列“怪现象”。
“就说轴温‘误报门’吧,每次发出网络报警,都要停车检查,可次次虚惊一场。‘狼来了’的故事反复上演,几经权衡,我们决定自行攻坚。”常振臣说。
背负着巨大压力,队员们转战各地,白天跟车检测记录,晚上整理分析交流,在浩如烟海的源代码中艰难地搜寻着潜在“病因”,仅郑恒亮一人,就为此累计出差1000多天。
“我缺席了妻子最需要照顾的时刻,缺席了女儿出生的时刻,但终于和战友们找到了症结所在,并通过重新设计,彻底纠正了‘外国脑’的技术缺陷!”郑恒亮告诉记者,这期间,他们还将积累的所有经验汇总成厚厚一本高速动车组故障分析与处理的“葵花宝典”,把不堪回首的挫折变成了“金不换”的研发财富。
其实,每一次冲锋与突破,都是一种“百折不回,死磕到底”的较量。
“CRH380CL型动车组进行30万公里运营考核时,我们每天跟车添乘10多个小时,连续鏖战了3个多月,身体飘飘乎乎,头脑却始终异常清醒……”队员李强说。
“CRH380B型高寒动车组上线之初,大伙顶着哈尔滨-30℃左右的严寒,每晚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在郊外的动车所内步行半个多小时,等列车入库后去测试网络。”尹良镇告诉记者,那段日子,他们天天都是“去时满天星斗,回时晨曦乍泄”。
“干起活来,人人都是不要命的主儿!”团队里唯一的女博士韩霜,常被人用“灭绝师太”打趣,她告诉记者:“我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一个是家中6岁的宝宝,但两个中总要辜负一个,为了前一个宝贝,我一年之中常有半年多时间在外地。”
笑傲江湖
十年磨一剑,一剑惊天下—2014年10月22日,中国北车CRH5型高速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成功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技术评审,获准批量装车—自此,中国高铁自豪地装上了奔腾着中国语言、中国逻辑和中国思维的“国产大脑”!
这一天,队员们泪水奔流,兴奋不已—这个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铁之脑”,不仅具备“外国脑”的全部功能,而且后来居上,更为智能,创造出业内又一新高度。
“过去处理一个网络故障需要一两个月,现在我们自编软件、自写程序,再不用仰人鼻息,看人脸色,处理一个故障顶多一两个小时……”
“采用‘中国脑’后成本大幅下降,而且我们可以随时把程序调整到用户最满意的状态,为中国高铁扬帆出海打造出又一张纯金通行证……”
10年尖峰对决,所有刻骨铭心的苦痛累,此刻都化为了一个字:“值!”
“飞龙战队”的异军突起,令当初的外国“老师”们不得不刮目相看,并开始将“中国脑”列为采购标的。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东校区咨询热线:400-093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