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弋 绘
新闻回放:据《法制晚报》报道,寒假期间,北京有近七成家长帮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班。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不少家长开始注重对孩子进行唐诗宋词及书法等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同时,数学、作文等老牌项目有逐渐“没落”迹象。记者在朝阳区日坛小学附近的一家培训机构看到,水墨、工笔、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均是今年新增的授课内容,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传统文化假期培训渐成火热之势。
文化培训热不是坏现象
传统文化培训热度渐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在考试政策杠杆的撬动之下,不仅学校教育的内容在发生变化,家长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
新学期开学,不仅学生们要整理寒假作业,总结假期生活的得与失,媒体也在观察和总结这个寒假,试图发现影响未来教育的一些新变化。见微知著,调查发现,传统文化课程成为辅导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原有课外辅导“霸主”的数学、作文产生冲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至少说明家长已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了认识。
风起于青萍之末。实际上,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兴起不是近年才有,而是与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精神文化最丰富的宝藏就在我们之前被冷落的传统文化中。近些年,国家倡导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社会精英中间也流行起了国学总裁班、禅修学院等,普通公众也开始感慨传统文化该回归了。
就整个教育系统来说,更早的时候,在一些比较自由开放的大学开始流行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并经常组织社会活动,一些中小学也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着单点突破。近些年,教育系统开始大面积推广传统文化教育。2013年春季开学,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这项措施引起了各方共鸣。
分析当时的舆论形势,可见社会已对传统文化教育达成共识,分歧只存在于操作层面。现在看来,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一个新变量正在让问题变得不那么棘手,那就是社会教育力量的出现。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比学校更加机动、灵活。在课堂上一时实现不了的问题,随着校外力量的加入,会让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更容易实现。
探究报道中的寒假传统文化课程热,除了以上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些具体原因需要注意。一是考试杠杆的直接推进。尽管传统文化的益处大家都认可,但在考试引导的中小学阶段,地方的考试政策会起到更加直接的推进作用。第二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春节因素。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此时都会出现传统观念“爆棚”的现象。而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观念是和传统生活互相印证的。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是为了提升下一代素质,恐怕也有家长们借此弥补自身传统文化不足的心理。第三个原因也是很容易忽视的一点,那就是这则新闻的地域特点。毕竟,这条新闻是北京媒体在京调查的结果,作为相对发达的地区,北京的经济水平、教育资源与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相比,确实具有优势。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文科专业,只是想让孩子多一些文化积淀。
因此,从寒假辅导班的变化,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热度渐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在考试政策杠杆的撬动之下,不仅学校教育的内容在发生变化,家长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而让这一变化持续发挥正面作用,还需在教育政策导向中,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让传统文化教育瞄准教育的长远目标,符合当下教育的现实需要。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