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教育过度”是真问题,还是伪命题?

发布时间:2015-05-18 11:58:49

浏览量:

分享到:

  近日,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教师刘金菊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我国的教育过度现象值得警惕。“教育过度是指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很多从业人员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工作所要求的水平。”该研究认为,教育过度会催生严重抑郁,也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此观点一出,引发激烈争议。

  支持方:“教育过度”浪费人才,与高校扩招、就业压力不无关系

  根据刘金菊的研究,中国教育过度率从1990年的7% ,到2000年的12%,再增加到2010年的28%,后十年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前十年。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过度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这次研究主要从客观角度来测量,也就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来测量。如果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超过平均受教育程度,则被调查者就认为教育过度,反之为教育不足。研究发现,我国教育过度本科以上远超美国,高中、本科最多,外企、国企最多。

  高校扩招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但也使得这些大学生毕业后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因为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只能采取“曲线就业”的策略,要么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基层参加工作,要么选择那些工作要求远远低于自身能力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教育过度”了。(杜安娜:《我国本科以上教育过度率超九成 教育过度或致严重抑郁》,广州日报)

  不少用人单位随便提高招聘门槛。即便是城市掏大粪的环卫工,有些地方的主管部门也要求有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如此做法,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教育过度的出现。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司空见惯,这就迫使部分人拼命苦读研究生,想以金光闪闪的高学历去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这成了教育过度的一个重要动因。(钱桂林:《教育过度,非国家和民众之幸》,红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刘贞华对《人民眼光》记者做出解读:“所谓‘个体所拥有的受教育程度超过了工作所要求的水平’,其实是表象上的高学历而已,而就本人学习能力而言,其实际水平并不一定高,有些只能读大专的学生被扩招进了二本、一本。”(《教育过度,“过”在哪里?》,人民网-文史频道)

  学而无所用,人难尽其才,于国家于个人绝非幸事。严重的教育过度就是在浪费人才,一个常态化的社会,一个理性的社会,不应该出现。民生无小事,对于我国的教育过度现象,有关部门真的该予以关注并出台对策了。(钱桂林:《教育过度,非国家和民众之幸》,红网)

  过度的教育水平不仅会给个人带来困扰,也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而这若形成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则很可能带来学历贬值等效果,反而伤害教育事业的发展。(郁潇亮:《走出“大材小用”的困局》,新闻晨报)                  

  反对方: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是“过度”,而是“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对刘金菊老师的研究结论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教育过度是一个伪命题。他表示,“用过度形容整个教育生态是很牵强的。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恰恰是‘不足’而不是‘过度’。我们的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等还是比较缺乏的,是应该大力培养的。过度的感受往往来自于个人,是个人对于希望与现实之间差别的反应。短期可能存在一些个人在教育上投入大、产出小的现象,但不是主流。”(姚晓丹:《教育过度是一个伪命题 目前问题是不足》,光明日报)

  在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又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不说那些国家级的贫困县,即便是不少三四线城市,许以重金也未必能招来满意的人才。这种情况,显然又是“教育不足”的问题。国家与地方这些年都出台过不少政策,试图吸引人才由一线城市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以实现移峰填谷的效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调整距离理想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因此,所谓的中国教育过度现象,未必就是问题的真面目,而只是人才培养、就业、流动失序所造成的一种后果。(郁潇亮:《走出“大材小用”的困局》,新闻晨报)         

  教育过度与否,不能只看眼前“就业”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指出:“高等教育具有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纯经济学的术语,一边是投入,另一边是回报。如果再将回报与就业联系起来,那么教育将势必狭隘到:找到了工作,就业了,就是不过度,否则就是过度。如此,显然把高等教育简单化了。”(姚晓丹:《一项研究成果引热议 教育真的过度了吗?》,光明日报)

  新浪网友“蚊子-嗡嗡嗡”:教育根本不存在过度的说法,一个人在一个职位上干一辈子,应该还是非常少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举一个例子,两个前台客服,一个本科毕业,一个高中毕业,这时你可能说本科的属于教育过度,但当一个晋升主管的机遇来的时候,本科的相比较高中的机会应该更大些,这时教育过度吗?

  教育是否过度,在未曾涉教育理论研究的我看来,至少需考虑不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家长与学生群体的教育需求、教育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现状、国家人才需求以及未来就业趋势这六个维度。单纯就其中某几个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也许只是片面的。每一位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现象的同时,都应该多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以严谨的态度提出假设,用数据与事实来证明假设是否成立,如此才能给读者和行动者以启示。(刘华贵:《教育“过度”抑或“不足”,那只是视角问题》,蒲公英评论网)

  “过度”与“不足”之争,实质是探寻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过度与不足之争,表面上看矛盾,实质上都在探寻怎样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调整人才培养内容和结构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高学历“低”就业,只是形式上的教育过度。要探讨是否实质上过度教育,得看教育的实际内容或者说人才具备的能力是否真正超越了职位需求。因此,就需要从学校教育和人才市场两方面做调整。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元镇以为,要想彻底根除“过度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首先改变我国的教育结构——在中考、高考等阶段开放多个出口,引导部分学生分批进入职业教育,并由此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偏见;其次,要改变教育系统的考核体系,引导高等学校走向务实的道路。这个办法可行的前提是要解决“高层次”不等于“高水平”的认识,低层次办学同样可以办出高水平。(《教育过度,“过”在哪里?》,人民网-文史频道)

  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高等教育改革单轨制,而应该是教育和市场改革双轨制。以往的教育改革只是教育系统自身在改,忽略了市场的需求,使得教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创新型人才明显不足。而市场的改革也需要进一步深化,进一步释放市场的潜力为教育培养人才提供各种各样的出路。只有实现教育和市场的互动,才能真正解决就业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王强强:《是“教育过度”,还是教育与市场互动不足?》,蒲公英评论网)

  所谓教育“过度”或“不足”,也许是特指高等教育。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而言,终身学习才是一门必修课。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需要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自己在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中不断更新知识,获得迎接未来世界的诸多能力。(刘华贵:《教育“过度”抑或“不足”,那只是视角问题》,蒲公英评论网)

  结语 学者为教育“过度”或“不足”争得面红耳赤,也许很难有共识,但意义在于提醒或启示教育决策者和业界人士:学校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培养人。当然,是不是总盯着一时的“社会需求”,也是个问题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命题 还是 问题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男生学什么专业好?

特级教师该不该跨区认定?

传统文化教育真的“火”了?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