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中职学校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此时,也应当清楚地看到如此快速地扩大规模,势必造成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不能随之提高,将会严重影响中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办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
有的学校认为中职教育是“次等教育”,是差生的“收容所”,因而轻视教学质量,认为只要做好学生的在校稳定和出口就业即可。
(二)师资队伍还不能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1.“双师型”教师极缺。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也能担任技术指导,即“双师型”教师,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目前中职学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是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来接纳教师实践,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2.师资队伍的稳定存在问题。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都是外聘的,有的外聘教师始终认为自己是体制外的,在学校中是二等公民;还有的外聘教师将学校作为他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所以部分外聘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工作责任心不够,流动性较大。这将会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使该校很难形成一支稳定的、精干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与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1.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必须建立配套的专业标准和体系。许多中职学校对专业所对接的职业需求(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需求)没能进行深入的走访和调研,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的学生就业有很大偏差。2.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许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仍然沿袭以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占主导,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明,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原来的结构;有的学校过度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忽视文化基础课;目前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中职教育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实现。
(四)中职生源的数量、质量不容乐观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1)未考上普高的初中毕业生。(2)社会待业青年。社会和家长偏见的认为中职教育是一种“不正规”的教育,可有可无。因此大部分的生源都是各中职学校在没有任何生源标准的情况下各显神通,努力挖掘出来的。从质量上说,该类生源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目的不明确,道德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影响了中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提高和保证中职教学质量的对策措施
(一)端正办学思想
1.国家领导人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2.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是类型不同而已,并无高低之分、贵贱之别。再则,每个人的发展层次也不相同,有的能上高等教育,有的能上中职教育,还有的直接步入社会。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和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既能完成理论教学,又能完成实践教学等环节。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多渠道开拓选聘外聘教师的途径,完善兼职教师的聘任机制。(2)增强服务意识,创建良好环境。校领导及校内教师应在情感、生活、思想等方面多加关心,以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心。(3)加强对外聘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中职教育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方法。(4)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让外聘教师在职业教育生涯中看得到自己职业发展的希望。
(三)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源于企业需求。首先要进行业和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人才需求所对应的岗位群,针对岗位群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对应的课程体系、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及考核方案等一系列教学工作。2.遵循国家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基础课程以体现中等教育属性,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增加文化课程分量,充分体现浅显性、适用性、生活性,尽量减少其学术性,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专业课程面向产业和职业岗位,课程设置以“必知、必会”为度,根据学校的硬性条件或创设必备的硬性条件,调整现有专业结构。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在明确办学目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办学的途径及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抓住机遇,避开威胁,持续稳定地发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