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有关“空心病”的演讲稿相当风靡。在他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些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却感到内心空洞。甘肃轨道高铁学校北大精英竟有“空心病”,引发了众多讨论。
笔者记得几年前刚到一所高职院校当老师的时候,有时与班上的学生们聊天,类似于“不知道该干什么”“专科的文凭能有什么用”“研究生、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何况是大专生”这样的“无意义”更是四处弥漫。
当时,兰州高铁乘务学校学校领导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题:如何引导学生们走出“迷茫”的困境?几年过去,在大学生普遍“迷茫”的难题还没有充分解决的情况下,“空心病”除了新鲜感,它所包裹的含义不过是在重蹈“迷茫”的覆辙。北大一些新生“空心病”的背后,更多的是个体想要挣脱整个社会对“优秀”人才固有的评价标准,最终是为了追求更大的人生意义。这种追问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借用一位北大学子对老师的回应:对“意义”的追问和质疑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职校生内心的“空心”恐怕与北大学生的“空心”则是天壤之别。按照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来看,北大学子再怎么说都是金字塔顶层的“成功者”。单是从媒体关注度来说,凡是跟“北大”相关的都会成为新闻焦点,而处于金字塔底层的职校生,他们是一群“无人在乎的失败者”——毕业文凭是最没有竞争力的,专科生的身份遭受各类用人单位的歧视,职业学校也被整个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要说大学生们“空心”,难道还有比职校生们更“空心”的吗?职校里所弥漫的这种“无意义”,其影响是极坏的,导致职校生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对“奋斗铸就成功”的普遍道理也失去了信心。
必须承认,兰州铁路学校职校生的“空心”也是亟须社会共同着力讨论的,在“中国制造”的强国战略下,职校生是金字塔层的基座,代表着技术型人才的未来,让职校生这个庞大的群体走出“空心”,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关乎的是整个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技术工人技能的提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