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军锋和学生以跑步姿态迎接新学期。本文作者 供图
辛军锋,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至2016年,先后任西安市第四十六中学、西安市第三十中学、西安市育才中学校长,2016年7月始,担任西安高级中学校长。
成长之最
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育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办学管理中最有成就感的事:先后担任4所学校校长,与每一所学校共成长、共发展。
学校改革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发展的愿景引领和绩效工资激励作用尚需提升。
“有人喜欢远行大海去看日出,有人喜欢爬上高山欣赏日落,而我喜欢在学校看日出日落。清晨,看着三三两两的学生披着霞光来上学,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就这样走过一所所学校,看着一个个孩子,过着一个个日子,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天动地,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教育。”
这是西安高级中学校长辛军锋的教育散文,捕捉着他心中的教育光影。出生在秦岭脚下的他,深谙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深刻内涵,将心“种”在他走过的一所所学校里,在教育实践中,生发出与学校发展相契合的教育智慧。
新校长?辛校长!
如果说,辛军锋当校长的经历有些特别的话,那就是从2002年到现在,他已经当了4次新“辛校长”。
“这次,我又一次成了一位姓‘辛’的新校长。”辛军锋的话中透着股幽默劲儿。2016年7月,他又一次被委以重任,担任西安高级中学校长。
[甘肃技校]
在教育同行看来,辛军锋的几次调动都有点传奇的味道:他走过的几所学校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苦恼”,“但在他转任时,每一所学校都有了发展的内驱力,各有各的亮点”。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辛军锋笑呵呵地说:“哪有什么秘诀啊,一个个用心的日子,一群群有情的孩子,这就是教育。‘心’种在哪里,智慧就会长在哪里。”
2002年,34岁的辛军锋从一所农村初中校副校长的位置上,调到位于城乡接合部的西安市第四十六中学担任校长。当时,这所学校由于生源流失严重,发展不被看好。他到任时,学校仅有300多名学生,高中招生指标有180个,每年却只招进来几十人;上世纪50年代建的校园已破败陈旧,学校操场还是当年的泥土地,一刮风就尘土飞扬。由于学校缺乏了“精气神”,辛军锋感觉,师生就像沙漠上的卷柏,风一吹就走。
尽管如此,辛军锋却执着地把“心”种在了这里。经过一番调研后,他以整顿校风为抓手,着力改变学校形象,同时积极发展特长教育,在高中办起了管乐特长班。2013年高考,学校高三特长班的十几名学生均被大学录取。这对当时已经多年一本升学率为零、二本升学率为个位数的第四十六中学来说,“像是破天荒的大事儿”,也让教师、学生和家长看到了希望。
与此同时,辛军锋办起了“自强班”,招生对象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实行学费、住宿费全免,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带动了学校校风和学风的整体改变。当他转任第三十中学时,第四十六中学已经成为了一所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校园,因管乐、美术特长生成绩优秀,学校也成为高校生源基地。
在第四十六中学的办学经历,也让辛军锋意识到,学校的发展其实和学生培育异曲同工,都需要挖掘自身的个性和生长点。这也是“辛校长”能够很快脱掉“新校长”帽子的秘诀所在。
精神站起来后,一切都会改变
辛军锋每到一所学校,所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学校发展的“精气神”。他很认同“改变一个学校要改变这个学校的校园精神,改变一个教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学校来说,“软件”比硬件更难补齐,“只有精神站起来了,一切才会改变”。
当西安市第三十中学校长时,他常常进教室听课,在办公室与教师促膝长谈。他发现,学校并不缺少优秀教师,缺少的是“心气儿”,而凝聚“心气儿”则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
[轨道运校]在“精品化、高品位、有特色”的目标下,他把学校办成了闹市中的“静书斋”,在师生看来是一所“最有温度”的学校。
由于第三十中学地处西安市中心,与地标性建筑钟、鼓楼近在咫尺,清晨或日暮,钟鸣鼓韵萦绕着这座“闹市中的静书斋”。在辛军锋的带领下,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形成了颇具西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印象西安》《西安旅游英语》《关中民俗艺术》等。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秦腔爱好者社团、面食文化社团等社团活动也开展起来。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辛军锋认为,文化精神站起来了,改变也随之开始了:教师有了归属感,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录取分数线逐年提升;学生有了自豪感,多元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满意的发展。他说:“改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回归,回归教育本质,回归以学生为核心,回归因材施教。改变一所学校应该从改变课堂开始。”
2013年到西安市育才中学担任校长时,辛军锋给学校“提气”的特色做法,也让这所被誉为“红色摇篮”的三秦名校,走出了“平台期”的困扰。他带领学校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整体规划校园教学区、活动区,建起了特立园、育才亭、成长大道等;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摇篮》《圣地摇篮》等校本教材,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有什么样的学校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课程,有什么样的课程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2016年7月,当辛军锋告别育才中学时,他欣喜地看到,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红色精神已成为师生们眷恋的精神。
寻根历史,探索老校新航向
2016年7月,辛军锋接下了西安高级中学校长的接力棒。与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映衬,西安高级中学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个春秋。
[中等职业学校]但此时的西安高级中学面临着百年老校的发展内驱力的问题,同时,由于北迁,学校处于“二次创业”的阶段。
面对这样的新西安高级中学,面对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期待,已有多年校长工作经验的辛军锋感觉肩上沉甸甸的。该将学校引领向什么方向?带着这样的思考,他一方面从与老校友、老教师的访谈中对话学校历史、追本溯源;另一方面,不断从教育著作中汲取思想智慧,寻找适合西安高级中学的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之源。
在继续秉承“养德以正气、崇文以化人”校训基础上,辛军锋将学校教育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始了一系列探索实践:积极研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选修课程,开发大学先修课程,不断进行课程优化整合;依据区域特色和实际,为学生创设全新学习空间;构建体验式的学校环境和课程体系,并建设历史模式展室、地理数字展室、生物园、地理园、碑林等部室,实现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相结合。
此外,辛军锋还为学校画下了一校两部三校区的格局图,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区域。担任西安高级中学校长之前,他通过自己主持的名校长工作室进行了一系列帮扶工作,以影子校长培训计划、实地调研“问诊”、资源共享等形式带动了一批薄弱校提升办学水平。
辛军锋说,校长的教育理想决定了一所学校能够走多远。
[甘肃高铁学校]站在新起点的他,在教育探索之路上,再次迈开了步伐。
(本文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培养基地提供)
画龙点睛:坚守与创新中办“大教育”
刘彭芝
通常情况下,调换频繁、任期短的校长,是不太容易做出成绩的。但辛军锋校长不一样,从2002年至今,他先后担任过4所学校的校长。这些学校,各有各的“问题”,但在他的管理下,都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且各有各的风采和亮点。要说他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注重学校精神塑造。辛军锋认为,要改变一所学校首先要改变学校的精神,当精神站起来了,一切才会改变。
纵观辛军锋校长十几年来在塑造学校精神方面的实践探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提炼学校精神。
[兰州铁路学校]古人云“美成在久”“继之者善”,尽管辛军锋所在的学校都遇到了发展瓶颈,但他上任后并没有“另起炉灶”,推翻重来,而是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对长期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予以总结、梳理并继承、提升,同时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新的历史使命,进而以此确立学校的精神文化和办学特色。譬如,他提出把地处市中心、有西安人文传统的第三十中学办成“最西安”的中学,将“红色文化”“延安精神”作为育才中学学校精神的核心,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做到坚守与创新的统一。
精心设计校园环境以彰显学校精神。一个学校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递了一所学校的思想文化、价值追求。辛军锋深谙这个道理,他在西安市第三十中学时,将其打造成了具有西安元素丰富、古色古香的“闹市中的静书斋”,使学校成为师生眷恋的精神家园;他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整体规划育才中学的教学区、活动区,使得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精神境界。
依托丰富、科学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精神。塑造学校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应该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中课程又是重中之重。辛军锋在第三十中学时开设了富有特色的《秦腔》《关中民俗艺术》《西安旅行英语》等校本课程;带领育才中学师生参与编撰校史课程、发起延安“寻根”研学活动等,构建了多元开放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
有人说,校长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当校长
[甘肃中专学校],第二种是办学校,第三种是办教育,辛军锋校长显然是第三种。在他身上,有一种办大教育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国情怀,他始终关注塑造学校精神,以文化为内驱力带动学校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国情怀,在成为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学员后,他又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不遗余力地帮扶薄弱学校和兄弟学校。
微信公众号:gsrtts
轨道运校学校东校区
咨询QQ:2993815968 2972468147 3156913328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1551-575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501号
乘车路线:从文化宫做304路公交车,终点站下车即到,来校注意安全,随时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