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上海一位校长说了句颇值得反思的话:在教育中,我们对于人的研究远远不如对学科的研究。
“丢”掉了人,忽略了人,不以学生为本,抛开了学生的身心论发展论改革,都偏离了育人本真,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教育的转型是艰巨的,因为今天所有单纯靠物质、靠资金能解决的问题不再是教育的主要问题,最难的问题在于让教育回归育人本原。
2013年,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尚未确定,就先启动了一项改革——“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俗称“零起点”和“等第制”。为什么要这么急切?基于众所周知的幼儿园“抢跑”和小学课业负担沉重的这两个相伴相生的沉疴宿疾,一位学前教育专家说:“学前教育多一份力量,后面省八份力量。”在这位专家看来,幼儿园应该培养幼儿的心智、习惯、品行,而不是过早学习加减法等学科知识。幼儿园“抢跑”病根其实在小学,有的小学甚至不再教学生学拼音,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学过了。
看似小事,实则大事。基础不行,地动山摇。“零起点”和“等第制”推行后,家长们开始还不太相信:你们真的没有考试了?真的没有像“过来人”说的,一进小学就“收骨头”(上海话,意为长时间的放松后,突然就要收紧的状态)?一些老师在实施初期有担忧:不考试,“等第”哪里来?教导主任也担心:我怎么知道学生知识点掌握了?怎么评价教师一学期的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杭州路第一小学从教师那里得的到反馈是:“一年级学生真开心啊,学习习惯很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不是更重要的学习吗?!”教导主任得到的启示是:“我要多听课,考试没了,只能靠日常去考量,要更重视过程。”
“零起点”和“等第制”实施说到底,是不再分分计较,而是回归到素质评价、能力评价。这才是真正尊重人个性差异的教育评价。
在回归本真之途中,有些原本如真理般的问题被质疑。比如,“只要考试存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不可能”,上海在对学校用“绿色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横向比较后,同样一个区,确实存在学业成绩提高、但是课业负担比较轻的学校。再比如,“刷题总是有用的”,这种被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奉为法宝的话,也在横向比较中发现并非如此。
“‘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改变了教育生态,避免了最恶劣的师生关系、最没有信心的孩子、最不喜欢学校的学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说。
上海围绕改革构建了三大制度体系,其一就是以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原为重点的育人制度体系。多项改革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比如,上海高考综合评价录取试点今年由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扩展到9所高校,就在尝试招生不只是看冷冰冰的分数,同时也看人。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常常要在对功利的追求和对育人本原的追求中摇摆,要通过“挣扎”来认清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上海教育一直得先行先试之利,同时,也更早触碰到深水区的矛盾,对教育本原的追溯,使我们的教育走过了仅仅依赖分数指标、工具价值等判断效益的阶段,重新从个性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育人的人本价值上进行思索和实践突破,这就是新时期回归教育本真的价值追求。
相关热词搜索: 回归教育本真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