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对缓解我国技能人才短缺有着积极作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8日在北京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未来人力资本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赢未来计划阶段性报告》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应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学会操作、管理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从而获得体面、稳定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高校规模的逐年扩张,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形式、管理体制、招生就业等各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联合办学这种新形式的跨校教育在我国正日益兴起,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重要趋势。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为时代电气输送了上千名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共同培养,他们都已经成为“中国智造”的现代产业技术工人。据统计,毕业于高铁乘务学校的班组长等一线骨干占到项目部门的30%,一线操作技术骨干达到60%,更有不少人逐渐成为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专家能手。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职业院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而在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能以培养“人人都是发明家、都是公司老板”为人才培养定位,而是应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符合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与院校“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是就业教育,各种消极文化、舆论或亚积极文化、舆论较有市场,并有可能上升为主流文化、舆论。这些文化和舆论有较强的欺骗性,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极易受蒙蔽。这就要求班主任把国家和学校倡导的积极健康的文化、舆论导向与学校、班级的活动相结合,正面树立。
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长期职业实践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职业素养、彰显的特有职业品质。这种素养品质是职业精神的萃取,是优秀文化的凝练,是成就工匠的深层次的逻辑因由,是一种形上引领又使人们追梦出彩的精神资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育人的价值标高,成为职业教育人才“质检”的衡量标尺。它是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新共识、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