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我在匈牙利工作期间,我住的地方是布达佩斯的城市公园,每每工作之余,我和妻子去公园里散步,最感动我的就是,那夕阳下,坐在公园石凳上专心读书的人:他们中有呱呱学语的稚童,有血气方刚的青年,有温文儒雅的学者,还有耄耋之年的老人。这公园里、夕阳下、读书人的画面,就此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想,作为一位教师,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的精神、文化的“绅士”,那该多好。
后来我有机会和国家汉办的领导以及中国出版界的同仁去德国法兰克福参加国际书展,推介中国出版物。
在展会上,在旅行的火车上,我又一次被德国人的读书热情所感动。德国人热衷于读书和听音乐会,在欧洲是很著名的。
据说在二战期间,德国很多地方在炮火中还要偷偷坚持开读书报告会、小型音乐会,人们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仍然要坚持精神生活的享受。这就是日尔曼民族。
所以,今天在德国的电车上,火车上,飞机上,你都会看到拿着一本书,认认真真阅读的人,老人,小孩,学者,工人,都喜欢读书。
德国有四千多家书店,两千多个出版社,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平均每月花在买书上的钱是40欧元左右。就是这些成就了德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学生的学习品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有世界人类最辉煌的文明史,振兴中华民族,我们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精神文化的绅士!当然,要让学生精神文化的绅士,我想教师自己先要成为儒雅的绅士。因为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一切文化行为。
正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唯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成就高格调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对于学生而言,取法乎上才有可能力争上游,否则就只能庸庸碌碌,等而下之。
教师的心灵力量预示着学生的生命强度。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称:教师是古今高尚的圣哲与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无比永恒的、伟大的、强悍的精神力量、心灵力量、生命力量就从我们的双手传导给稚弱的生灵。是文化,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教师要读书,为何教师不读书呢?教师之所以忽视读书,大多是出于“不屑读”的心理。总认为,自己有高学历,已经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自己掌握的知识,亦足够教学生的了,又何必再去读书?殊不知,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相当惊人。不读书,就意味着要落伍,就意味着要被淘汰。何况,教师要给学生喝“新鲜水”,自己就得“长流水”。
“长流水”,就要求教师必须常读书。其次是以工作忙为理由,透过一些教师“不屑读”的表面,其背后作祟的该是浮躁之心。
或许有的教师会说忙,无暇读书。的确,在升学压力依然突出的今天,要说教师不忙,那是不客观的。但并非一点空间都没有。
这样说来教师没有理由不读书。
教师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我以为首先要读学术精品,究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学术精品中具有强大的文化的力量。是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
不久前知道一位做科学型研究的美国学者对人这一高级生命为什么与生俱来的有社会本性有新的发现与解释。
人是希望过社会生活的,人以沟通信息而生存和发展,这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无谓的纷争和相互的争斗,其实不是人的本性,它是坏的制度、习惯和秩序的结果。
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
这些东西从哪里去寻找呢?不外两个途径:
一是从前人、从他人的经验中来;
二是从人类的理性积淀,优秀的著述中来。
我以为,真正的会读书在于使两者在不断连接、转化、往返互动和螺旋上升中永恒地保持着对读书的挚爱。
再说读书的方法问题,还记得中央教科所去年在我校启动《阅读支撑生命》仪式,我曾经向袁振国所长讨教中学教师读书的问题,我想读书的方法可以很多,因人而异;读无定法、挚爱为本。保持着每每读书时不断被激起的冲动、想像、思考和希冀,它们慢慢地、渐渐地便会在你的精神和人格上留下越来越深、难以磨灭的印记。
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能能够让你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
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你不停地思考。对世界保持新鲜感,能够使你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
同时,你会从这世界的时事、体育、娱乐新闻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
阅读经典,会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强化你的人格魄力,从而在其中影响你的学生。这里,我还特别强调读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名著。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本专业的和相关专业的著作。
作为一个专业老师,通过阅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了解目前教育教学领域的最前沿的理论,要能知道目前本专业在全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人物,了解一些主要的学说或者流派。
我经常和我的朋友老师讲,教了几年的书,你还剩下一点什么?就剩下几套教材,就剩下会做几条题目,还会什么呢?那是很可悲的事。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就有可能连我们的学生都不如了。
现在与学生说起天文地理、军事娱乐,他们哪一样不比我们强。这就是由于少读书甚至不读书所造成的。
我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讲,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读书,只读题,那是很可怕的事,那你和学生就没有两样,如果有区别,那就是你读题有答案,学生没有罢了。
读书要有所选择
我现在建议大家读点什么书?中国教师报发了一个暑假教师读书篇目,上面有于漪等主编的一套书,品味很高,用途很大。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是一条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它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网络的优势在信息量大,反映快,但是太繁乱芜杂,有时真伪不辨,在学科教学信息上相对不准确。
我提请老师应该引起重视。千万别让网络代替了书本。告诉大家,所谓的无纸化也仅仅是一个理想而已,事实上,现代市场上用纸量随着计算机的扩大而扩大。印刷业也在不断地发达。总之,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应是一个学习狂。
学校是文化的创生,传承之地
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荣之根。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精神不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的东西,它更多地是浸润于校园的空气之中,在师生口耳相传中播植一种“心灵的火药”。就如同荀子所称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因此我们强调打造浓浓的校园文化精神,学生在校园文化节、电影节。科技节、体育等活动中,师生们的生命不断被鼓励,不断被唤醒,不断被丰富,不断被提升……
没有了这些,学校所谓的文化如沙上建塔,全无根基;没有了这些,学校就像是一座建筑的空壳,是一间空荡的教室。在这里面呈现出来的是灵魂的迷失与精神的荒芜。
袁振国先生曾痛心疾首地说:“现在有些学校很漂亮,有花园式的,有宫殿式的,有宾馆式的,但总觉得缺少什么东西。缺少什么东西呢?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学校是个文化场所,它不是生产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晶片,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交流,情感和情感沟通,生命和生命对话的场所。但是,如果一所学校精神贫乏,也就失去了深沉与深刻的亲和力与荡涤心魂的力量。
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真、善、美的气韵的相互濡染,相互传递,相互加温,使之在生命的内核中显影,并化为人生的热情与追求。
宋代朱熹就指出:“学,觉也。以先知知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而这种觉,不是耳提面命与传经布道式的,它更多地是通过“不言之教,不教之教”而达致的。在不知不觉间,改善人心,就是这些生活在校园之中师生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他们无意间营造的校园“气候”,影响着后辈学子们的人格气度与生命气象。
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所描述的一样:“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一种无形的芳泽,给人的心灵带来馨香与温润。这也是我感动匈牙利人和德国人的地方--连空气里都飘荡着浓浓的书香!
教育要具有世界眼光,学校不只是传承知识的地方,其本在精神成人,使学生成为精神、文化的“绅士”。这应当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陇南校区是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职业学校,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75-0931。
QQ咨询:3268424568,2629863080,3227603022
学校网址:http://www.glgdyx.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