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创新思路,走出高职招生逆境

发布时间:2015-04-15 04:29:47

浏览量:

分享到:

创新思路,走出高职招生逆境

  在高职院校招生中,办学方和考生的关系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广泛性的生源紧缺已成为高职院校的致命伤。如何走出生源大战的死胡同,需要创新思路,探索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主动对社会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致力于构建一种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招生、办学模式。

  ■林其天

  2014年高考高招季到来。在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招生办学状况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今年高职院校招生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危机同在。办学方和考生的关系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广泛性的生源紧缺已成为高职院校的致命伤,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站在生存还是死亡的十字路口。如何走出招生办学逆境,破解当前的招生难题,维持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首要任务。

  高职院校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办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考生和学校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普通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和考生人数持续下降,高职院校招生受到持续的影响,已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2010年,只有少数几所民办高职院校生源明显不足。2011年,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都出现了生源紧张。2012年,福建省考生持续下降到25.6万人,向社会公布的招生计划为23.7万人,实际录取22.8万人,全省共有近万人的招生计划未能招到学生;其中本科录取12.4万人,高职录取10.4万人,本、专科录取人数比55∶45,历史上首次本科录取人数超过高职。从生源分布层次的情况看,由于本科招生计划还不到考生数量的一半,所以本科层次的生源仍然充足,本科一批还比原计划增招865人,本科二批也增招1300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源总量紧缺的矛盾最终都落在高职层次上,尽管招生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实行了征求志愿和大幅度降分(可降到最低录取分数线下80分),仍然只完成原定高职招生计划11.7万人的89%,空余了1.3万人的招生计划招不到学生,因此,就有更多的高职院校出现生源紧缺,实际招生人数不足500人的学校数增加到12所,以至有些学校因招生严重困难已面临办学的危机。

  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面对高职院校招生形势愈来愈加严峻的状况,许多学校试图通过提升办学条件、展示办学成果、加大社会宣传来参与“生源大战”,并希望在这种剧烈的生源竞争中胜出,这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选择。但是,从福建省的实际来看,在供求关系严重失衡(2011年全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空余1万多人、2012年增加到1.3万多人)的大局中,仅靠这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庞大的生源总量缺口最后无非落在哪些具体的学校上而已。况且本科教育还在持续扩大办学规模(每年都会有新校“升本”),普通高考的生源势必更多地往本科招生中流动,高职院校的普通高考生源只会更加紧缺。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态势,就必须除了依靠传统的从普通高考考生中录取外,还要拓展新的招生来源渠道。考虑到现有福建省高职院校从中职学校招收的生源只有2万多人,只占全部招生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大致相当;据一些中职学校调研的情况看,不少中职学生并不满足于接受了“中职教育”就等同于“终结教育”,也有继续升学的愿望;再加上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进高招改革,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实行“多元录取”以及倡导与支持“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等,高职院校要破解生源紧缺的难题,就要主动地用好相关政策,积极开拓“中职”的生源市场。要进一步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尽快扩大面向中职学校的“注册入学”、“推荐免试”、“高职单招”等多种招生形式,大力推进以“中、高职衔接”为基本模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开放度,提供面向社会的开放的教育资源,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主动对社会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致力于创造一种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招生、办学模式,以便能获得相对稳定而充裕的学生群体。


专业设置“追热风”、“趋同化”

  由于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和内在调节机制的拉动,高职院校在招生和办学间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必须追求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市场的状况无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行为,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导向。这种导向又会直接地反映在考生的意愿上,最终成为学校必须顺应考生的意愿来招生和办学。这种现象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当“金融”、“会计”、“建筑”等专业备受考生追求、成为“热门专业”时,高职院校便一拥而上,纷纷都来开设这些专业,就连艺术类院校、信息类院校、交通类院校也不甘“空缺”;据2012年招生计划统计,福建省54所高职院校中,开设财经类专业并招生的有36所,金融专业的有11所,土建类专业的有24所。另据统计,2011年全省电子类高职院校中建筑专业规模已占34.7%,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建筑类专业规模占23.3%,而软件类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规模占22.2%,信息类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规模占23.7%。而当一些专业由“热”转“冷”时,所有学校也会不约而同地缩减或取消这些专业。这就形成了一种“一哄而起”、“一哄而落”的趋势,原本应有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坚守,假如哪一所高职院校只死守着自身的特色专业和传统专业,很可能再无优势可言,反而会导致规模受限,无法做大,也无法做强,乃至产生办学困难甚至发生危机。比如,据福州晚报2012年9月6日报道,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被誉为“淑女名媛”摇篮的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因为生源紧张,今年已“破戒”招收170名男生,约占新生人数的10%,由此引发了“学校的特色还存在吗”的疑虑。

  整合资源多种形式合作办学

  学校可以从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利弊,以有利于学校生存和发展为前提,寻求校际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通过适当的资源整合,达到互利双赢的理想化目标。比如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已试行与黎明职业大学合作,由黎明职业大学安排7个专业招生后放在该院联合培养,就是一种新型的招生与办学模式。

  招生的关键点取决于学校的竞争能力,而这种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和需求方的认可度,乃至由此产生的学校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这就必须紧密联系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办学。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其本质就是对接产业、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靠产业、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职业标准以及用于教学的实训场地、设备,根据产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学生职业发展来安排教学,对于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达成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无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市场”条件影响下,只有“开门办学”、合作办学才能有利于促进“供需对等”,增强学校生机与活力。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寻求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大力引进合作方的资源优势,解决办学过程的各种必备条件;同时,合作双方还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配合予以实施,尽可能让学生在就业前就能了解职场状况,以适应需求方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让所培养的毕业生“去得了,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才能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求得学校相对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逆境 高职 思路 甘肃轨道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男生学什么专业好?

高铁改变了生活不再有远距...

教育部:禁止不合格教材进中高职...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