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承担着“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责任,现已成为教育共识。过去,父母的角色主要是教师、教练、侦探和朋友,进入21世纪,有学者提出父母应该是“伴奏者”而不是“指挥者”。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观念,已慢慢在父母的心中扎根。新时代父母要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或许需要“民间教育家”这个崭新的角色定位。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培养路径和方法获得教师资格证,父母却注定要自然生长。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实践性、深刻性等特点,为父母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成长情境。甘肃中专学校无时无刻不在面对问题、激活经验、更新知识、解决问题,这一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使得离孩子最近的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成为可能。
更迭的教育问题是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的基础条件。正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知识绝不能始于虚无,它总是起源于某些背景知识、某些困难以及某些问题,学会理解一个问题,只有靠解决问题的尝试和失败才能达到。
父母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也许不理解原因所在,但总会试着去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反思解决方法。即使遭遇失败,也意味着向理解迈出了第一步。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父母需要应对不同的问题,伴随着问题的解决,父母的个人知识就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往往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生长的个人经验是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的丰富资源。“人们知道的知识,比所能表达的东西多得多”,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著名论断。同理,父母是具有个人知识的,他们的行为受已有知识的支配,虽然他们也许无法用言语说出整套的教育原则。
父母的个人知识来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受教育经历,虽然带有较为明显的经验色彩,但通过家庭教育实践和他人的批判,可以升华为客观知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自身和家庭的发展。
真实的教育情境是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的练习场。知识的情境性特点已得到心理学家的论证,家庭是教育发生最真实的情境,其中父母和孩子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亲子阅读、家庭会议、亲子活动甚至亲子冲突等日常生活,包含了诸多教育元素,都是真实的情境,父母只要用心去体会、思考、交流,根植于情境中的知识就会生根发芽、不断发展。
比如很多父母重视亲子阅读,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长孩子的知识。我曾经组织过11个家庭3次指定内容的亲子阅读,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也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是一条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路径,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机会。有个爸爸4个月中带着孩子阅读了50多本绘本,最近在用思维导图与孩子共读“噬菌体”,俨然成长为一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智慧爸爸。
理性的自主选择是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的内在动力。基于父母可以成为民间教育家这一理论假设,我曾用4个月观察10个家庭参与学习的过程,切实感受到他们正在向着民间教育家的角色转变。其中“回归母亲的角色”“温柔地坚持”“坚持做我认为对的事情”这3个故事,朴素但不普通,让人难忘。
回归母亲角色的妈妈说:“我不再时而扮演老师的角色,时而扮演各种奇奇怪怪的角色,而是真正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用爱去感染孩子、观察孩子、支持孩子、陪伴孩子。”可见,只有不断追求发展的父母才会积极地选择、学习、建构教育知识,发展教育能力。
温柔坚持的妈妈初次见面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夫妻俩都不太会说话,所以不太懂与孩子的交流。”但和孩子在一起时,妈妈总是替孩子说话。我告诉她:“你替孩子说得太多,要相信孩子。”4个月里,这个妈妈坚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还把教育体会写下来,尤其在落实“温柔地坚持”这个原则时,走过一个难能可贵的自我培养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