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再次成为热点,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教育着手”“传统文化要进校园”“对各级各类学校教材进行修订,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等。
在笔者看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应当从教育着手。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打底色工程”,也是“铸魂工程”,学校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阵地。但也应当看到,在向全球化、信息化和终身学习社会迈进的今天,“教育”的范围不可窄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也不能仅仅框定在学校教育的层面,应立足于大教育观。传统文化教育同样需要依靠多种途径,而不能仅仅止步于学校。
如今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社区、企业、家庭、公共文化机构等都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场所。在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校外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承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为了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融合。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博物馆协会出版的《卓越与公平》一书中指出,“约有90%的博物馆提供学校教育活动,逾半数的博物馆提供到校教学、教材外借与导览服务,到博物馆的中小学生人数两倍于其他观众。”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学校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
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文化艺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以互补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德国完整的人文教育内容。德国对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只是停留在学校教育层面,在社会教育机构中,甚至在社区的文化活动中也纳入相关主题,形成了“国家、机构、社会、社区、个人来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综合育人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多种实现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还应当融入开放的、丰富的社会教育之中。目前,我国由政府投资兴建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共1万多所,许多校外教育机构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体验性的教育活动中,让青少年儿童在活动和体验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组织的走进古代钱币博物馆活动,活动中除带孩子们参观古代钱币博物馆以外,还安排体验制作刀币的环节,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古钱币的发展史和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以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校外研学旅行活动,也成为很多地方进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点。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社会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机制,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协同与配合,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比如,充分发挥青少年宫、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充分挖掘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形成“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和“无缝衔接”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育人体系。
从长远看,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贯通校内和校外的时空资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接融合、协同育人,传统文化的铸魂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发挥。
微信公众号:gsrtts
轨道运校学校东校区
咨询QQ:3156913328 2993815968 2972468147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1551-575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501号
乘车路线:从文化宫做304路公交车,终点站下车即到,来校注意安全,随时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