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的实验室来了个一位特殊的博士后。走进张俐娜院士实验室,大概40平方米左右,用玻璃墙相隔。来自法国的Sophie Bedel(索菲亚·贝德尔)端坐在电脑旁看资料。索菲亚是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化学高分子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甲壳素(Chitin)的应用与产业化。“在我的研究课题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甲壳素、壳聚糖以及纤维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而张教授的研究室对这三种生物高分子的基础研究做得很好。”于是,她在网上给张俐娜教授投递了博士后申请书。 张俐娜在全球首创水溶剂低温溶解高分子的开创性新技术,被称为“神奇的秘方”,为纤维素、甲壳素等生物质废弃物再生制备新功能材料(生物医用、光电储能等)打开了一扇新的“绿色”大门。并因此获得美国化学会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人。她领导的团队也成为纤维素材料领域的世界著名科研组。来自英国、法国、日本、瑞士、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海外年轻科研人员,也都为了科研理想漂洋过海慕名前来,加入张俐娜研究室从事博士后工作或短期训练。 “半年前,索菲亚递交了申请书。一开始,我以为这位法国美女博士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理会她的申请表。后来,索菲亚进一步与我深入交流并再一次强烈要求尽快来武大,她的诚意让我颇为感动。”张俐娜说。 张俐娜实验室的“作息”规律是:一周工作6天,9:00上班,21:00下班。每隔一段时间,组员要定期在组会上“汇报工作”。而且,张俐娜的记性特别好,她经常与研究生就他们的实验进度深入交流并进行指导,现已有28名研究生。 来武汉大学才3周的索菲亚,在张俐娜实验室适应得很好。“索菲亚不娇气,非常勤奋,暑假暴雨酷热均不休息。”张俐娜很认可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她青睐有加。“难得的是,她的研究课题是甲壳素的应用与产业化,与湖北省的科技创新很契合。” 每天都在接触新知识的索菲亚,坦言研究甲壳素生物医用新材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张俐娜说,自己在挑选团队成员时,并没有特别的要求,无论来自哪里的学生都会接受,但是有一条要求就是“勤奋”。“我不会让学生随便毕业,他们必须做出较好的成果。”新入校的学生入门后,张俐娜首先教育他们如何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遵守科学道德。“我会教他们怎么看文献和做阅读笔记,怎么设计科研方法,怎么进行科研,怎么总结写论文。” 问及对武汉大学的印象,索菲亚说武大校园十分大,像一个“城中城”,还有很多新事物等待她去发现。“目前我和大家只能用英文交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向同事们学习日常交际的中文。”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