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科学认知“普职比”的六个视角

发布时间:2016-10-28 02:41:40

浏览量:

分享到:

 “普职比”是论及高中阶段教育绕不开的课题,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存有异议的话题。其分歧主要缘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普职比”的时代价值认之不清、知之不足。

从人的成长全过程来看,一个孩子初中毕业时,其心智特点、习惯偏好、思维形态、能力基础已经初步形成。为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应有能与他们内在禀赋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或普通学校,或职业学校,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普职分立是世界教育的常态,在许多发达国家,职业学校的比例往往高于普通学校。英国通过“11岁考试”,将儿童分流到文法学校、现代中学或者技术中学。德国人认为让学生在普职之间自我选择很重要,其教育体系设计了三次选择,三次分流:一是小学教育后,将学生分流到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综合中学;二是初中教育后,将学生分流到普通高中、“双元制”职业学校、“立交桥”职业类学校;三是高中教育后,将学生分流到综合类大学、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

我国的教育制度设计也是普职分立,学生普职分流主要是在初中后进行的,即学生初中毕业后,或升入普通高中读书,或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由此带来区域高中阶段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两者之间数量上的比例,这一比例合理与否关系到所有学生人生出彩机会的有无,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资源的满足程度,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助推人才成长

“普职比”是不同形态思维人群存在的自然要求

心理学认为,人类思维存有三种形态,即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往往将直觉或直观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抽象思维则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考。一般说来,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较为丰富的人,热情好动,对抽象理论的学习兴趣不浓;而抽象思维的人则喜静厌动,对理论学习情有独钟。

为更好地适应各自发展的需要,社会应存有以发挥不同形态思维优势见长的学校。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作为适应不同形态思维学生的教育机构,其存在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制度设计的偏差和传统理念的误导,使得本应由个人兴趣偏好、思维优势、能力基础等因素决定的普职选择,异化成学习分数的强制,只要分数不高,自然成为职业教育的对象,导致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差生”的集合地,引发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侧目而视,出现了所谓“宁可让学生在普通中学睡三年觉,也比去中职学校学习三年强”的偏见,进而成为一些人取消中等职业教育的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更适合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丰富者。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从这一意义来讲,多种形态思维人群的存在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存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能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丰富者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更有助于他们成人成才,由此形成“普职比”存在的社会基础。

服务经济发展

“普职比”是满足社会多层人才需求的必要前提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有创新型,有管理型,有操作型,每一层面的人才都不能少。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来看,社会对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量又是不等的,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需求结构。处于塔尖的是创新型人才,处于塔底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人才,是支撑整个社会人才需求金字塔的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难以为继。

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创新型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要将他们的设计和创新变成现实的产品和成果,还离不开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人才。特别是在实体经济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人才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工程师可能并不太紧缺,缺少的往往是生产一线熟练的技能型操作工人,而正是这部分人才的紧缺,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界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培养生产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对经济进步、社会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型操作人才的需要,客观上要有雄厚的生源基础,需要在招生政策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操作人才的需求,备有一定数量的生源,由此也就形成“普职比”存在的市场基础。

丰富资源供给

“普职比”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资源支撑

从产业发展整体来看,每一产业内部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并存。尤其是通过“感悟”和精雕细琢才能诞生作品的行业,基本都处于劳动密集型状态,难以被工业化、智能化所取代。从处于发达国家前列的德国来看,工业4.0的提出,并不代表所有工业2.0、工业3.0企业的自然消失,随着发展,它们之间可能在比例上有所调整,有些被誉之为“国宝”级的工匠品牌,至今仍保留着手工操作,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

从企业生产过程来看,任何一种产品,都是高、中、初三层级人才合作协调完成的,虽然在运作过程中,各层面人才可以实现递进,但在一定时间平台上,相互之间又是分立的。而初级层面的人才更多是技能型的操作工人,大都列入劳动密集型行列。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技术人才高、中、初合理配置的要求,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在劳动密集型人才资源供应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决定了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基础安排上,必须占有相应的比例,由此形成“普职比”存在的资源基础。

满足企业需求

“普职比”是培养技能型熟练人才的必要前提

综观生产全过程,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一些本身技术含量虽不高,但操作要求高、需要长时间反复训练才能适应、才能掌握、才能熟练的技术技能。有些职业所需的技术需要从小就开始训练,如文艺人才、体育人才的培养往往就是这样。虽然对于企业所需的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来说,不会过多提出年龄的要求,但需要长时间反复培训才能成为熟练工的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如焊接工、汽车维修工、中式烹饪操作工等。这些工种若从高中后开始学习,虽然可能会因文化基础水平较高,在“应知”部分的学习上更顺利些,但“应会”部分的学习可能会因生理的原因而需付出更多。

有了合格的中职基本功训练,再加上通过“立交桥”接受的更高层面上的技能强化,五到六年的反复训练,更易于技能型熟练人才的形成,否则仅凭高中后的三年学习,很难进入技术的熟练程度。

有些人担心初中分流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其文化基础知识可能较弱,难以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担心虽有道理,但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打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技能型熟练人才的培养,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适宜的操作人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也就形成了“普职比”存在的需求基础。

凸显战略远见

“普职比”是提高人才培养前瞻性的制度安排

人才培养存有周期性,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依据现实生产经营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功利性。这种情形在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引发校企在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人才供求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对等、不协调。

要改变人才培养上的滞后状况,必须进行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思考。对于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者来说,“企业的今天”要服务好,服务不好,不仅学生不能顺利就业,而且承担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学校也会因此失去生存之本,难以立足。但仅仅服务好企业的“今天”而不谋划好企业“明天”的需求变化,职业学校又是没有未来的。

为此,在制度设计上必须着眼于未来,在战略层面上为未来技能型操作人才的培养准备必备的生源,否则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也就形成了“普职比”存在的战略基础。

强化全人教育

“普职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培养人是一切教育的共同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科学教育的宗旨。任何一种教育客观上都不可能单纯围绕“脑”或围绕“手”来进行,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脑手一体,全面发展。目前普通教育在高考指挥棒引领下,仍然较多偏于“脑”。而现代职业教育在继续强化“手”的同时,更多地致力于“脑”的开发,致力于脑手一体。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模式,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致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不仅让短于抽象思维、偏于形象思维的学生,较早通过脑手一体的学习,在习得一技之长、修得服务社会本领的同时,增进智慧、提升人格,求得自身的和谐,更有意义的是,在全社会强化了劳动光荣、技能伟大的理念,能更好地引领人们走向基层、走向一线,投入火热的现代化实践,无疑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而“普职比”的强调,更有利于这一过程的强化,这就是“普职比”更为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所在,也是“普职比”存在的思想理论基础。

“普职比”作为反映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趋势的概念,是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外部显现,是汇集多年成功实践经验的制度安排,对完善教育结构、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辉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提高质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普职比”的理论认知,坚定加快发展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信心,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至于“普职比”之间比例的“大体相当”,需要维系在什么比例上,则需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视角 科学 甘肃技校、高铁学校招生、铁路技校、兰州铁道职业学院、 西宁技校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荣誉榜单 普高班,职高班,技能就业班

高职生成功留校:自信和经验可弥补学历“短板”

职业学校实践课程丰富多彩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